《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研究》一书脱胎于健康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汗青研究所(现改为古代史研究所)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颠末近十年的持续补充、打磨而成。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梳理了明代以前徽州的地盘开辟以及通过山林物产融入全国贸易收集的过程。第二章以分类的形式,着沉阐述了分歧文献维度下的徽州山林经济规模之差别,以及徽州山林运营、办理的多种体例。第三章别离会商了国度竹木抽分轨制对徽州山林经济成长的影响、徽州山林物产对外商业的线和次要标的目的、徽州六县山林经济的差别。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全书的从体,别离从平易近户家族和军户家族的个案入手,展现分歧户籍身份的人群运营山林的异同点。第六章力求呈现山林经济取明代徽州社会互动的三个维度:生计、下层社会次序和生态。《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研究》史料多样、从题聚焦、概念新鲜,仍是为数不多专注操纵明代平易近间文书的一部力做,有帮于鞭策学界深切而全面地认识明代山林经济。
全国各地平易近间文书的发觉数量动辄成千上万,拾掇出书层见迭出,内容各有所长。但就分布时代而言,绝大部门地域的平易近间文书都集中于清代期间,明代文书的数量遍及稀少。此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发觉的徽州文书可谓独树一帜,明代文书的数量高达数万件,并且类型多样,内容丰硕,对于切磋明代社会、经济、轨制具有奇特价值。同时,福建、浙江、安徽、贵州等地的平易近间文书多发觉于山区,内容上具有显著的山区特点。山林经济正在这些处所的社会糊口中都阐扬着不容轻忽的感化,透过契约、分炊信、誊契簿等亦能察看到这点。唐宋以降,山林经济日益渗入到徽州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徽州社会正在分歧汗青期间的改变。健康副研究员的新做《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2022年版),结实操纵丰硕的明代徽州文书,系统切磋了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的成长面孔,为深化学界对明代徽州社会转型之认识供给了新的面向。
当然,本书可能存正在一些不脚。如山林经济笼盖的内容良多,而行文中绝大大都仅限于木业,若是做者可以或许对木材、毛竹、喷鼻菇、木耳、药材等别离细致会商更好。又如做者对于一些主要问题的分解还不敷深切,个体史料的标点断句还有可商榷的余地。但总体而言,《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研究》是一部结实、新鲜的著做,描画了明代徽州山林经济成长的丰硕图景,对我们操纵明代各类平易近间文献、继续深切摸索明代徽州社会均成心义。
林木出产周期分为栽苗期和长养期两个阶段。正在栽苗期内,起首需要种植桐子树,以其落叶加强土壤的肥饶度,便于随后的栽种树苗(第115页)。也有先种植芝麻者,同样能提高土壤肥力,又可使竹根烂净,以利第二年栽苗。当前几年,因为树苗尚小,还可继续间种芝麻。前人发觉《李氏山林置产簿》记录收成芝麻51次,山从分得芝麻达到10414升。而健康还用更多史料证明初年种粟、二年种芝麻的做法,种粟的全数收获赐与佃仆、做为“栽苗工食”;芝麻则取山从分成。这些种山所得的粟或芝麻等便被称为“花利”或“花分”(第116页)。正在此之后,需要栽种苗木,种植间距是3尺或5尺一株。山从和承佃人均有供给苗种的环境,若是山从供给贴费再由承佃人自行采办种子,这笔费用称做“松子银”,屡见于文约。三五年后,山从到山“相倪”即看苗点青。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4年第1期,第135-137页。囿于篇幅,正文部门有所省略,如需援用,请查对原刊。
进入长养期后,需要二三十年的漫长周期。担任日常办理的承佃者,正在缴纳必然山租后,往往以柴薪做为“长养工食”,即山场的工费。林木成材后,山从和承佃者有二八至五等的分成,承佃者所得称做“力分”。健康指出,契约中所谓“按例相分”,一般就是五五分成。不只如斯,徽州平易近间还存正在或以工食银做为报答,或因承佃人私负责分,从而构成“再无力分”的环境(第118-119页)。因为长养期的漫长,分籍不明、反复买卖等问题往往要到木材成林、入山砍伐之时才会惹起留意(第251页)。这也显示出徽州山林纷争发生的时间。平易近间社会处理胶葛所订立的契约类型次要是“认契” 和“清单” (第252页),以细致的文字形式商定多方的产权归属。山场往往面积大、苗木出产周期长,需要多人合股运营,同时还面对着鸿沟产权恍惚的窘境,因此借帮特定的文书形式进行无效办理,商定各自权益和权利便成为需要。
雷同的趋向也见于山林族产的形态变化。徽州族正在分炊析产之时将必然数量的山场以“众存财产”的表面保留下来,次要用于族的祭祀和公益事业,一般都是按房办理。这是一种特殊的财产形态,但具有产权意义,每个房分拥有必然份额,不克不及随便买卖,即便买卖也只能卖给有分籍之人。同时,健康也改正了前人的判断,证了然众存山场存正在被阄分的环境(第157页)。因而,集体办理的山林财产,有益于族的规模成长,但其演化趋向倒是才能维持山场的运营。由此能够对山林经济取徽州族的成长过程提出新的猜想,是族组织改变了山林运营形式?仍是山林运营塑制了徽州的族组织?明中后期商品化的潮水对族运营山场起到的是强化仍是的感化?
《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研究》全书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族为主要单位,细致考据了各类山林文书的地区取族归属、世系和成长脉络,辨证前人错误,涉及歙县东关罗氏(第300页)、祁门龙源汪氏(第333页)等,还将一些分离正在各珍藏机构的大型族文书进行拼合释读。由此,山林经济的规模成长取族组织形塑的互动关系有了较为细致的案例表现。
总体来看,健康使用诸多类型的山林办理史料展开阐述,较之前人更细致地展现出合约全文,可以或许为下一步的会商供给翔实的史料根本和根基判断。
健康认为,徽州是典型的契约社会,徽人具有强烈的契约认识,对于山场的办理,往往采纳订立合同文约的体例(第140页)。合约分为几种环境,有族以族产规约的形式办理祠产山场;还有“共业分股”的山场也采纳订立合同的体例,或订立分炊合同将“共业”山场改变为个别私有山场,或为了加强异姓族之间的配合协做和洽处,商定公共山场办理的具体条目。还有不少山林禁约合同,以至还请钤印,以加强效力和权势巨子。此外,山界清理有赖于多方协定,除了合同外还有对山契,通过将山场对调便于各自运营(第424页)。山界胶葛则订立洁白合同、息讼合同,或借帮第三方(里长、里老等)、根据鱼鳞图册明白鸿沟,或从头勘丈划分四至,以至这些合同还附带有细致的绘图申明(第465页)。健康虽然没有特地进行分类申明,但所列举的合同文约类型较为全面,相关论证有帮于继续深切认识明代平易近间合同文书的类型和构成机制。
明代户籍轨制对山林运营和族成长具有主要影响,健康勤奋寻找平易近户家族和军户家族正在山林运营方面的成长径差别,提出了新鲜的概念。正在明初军户不克不及分户的轨制下,郑英才等军户家族正在客籍以山林为从体构成了“军庄”,供应军拆川资;又有大规模的“共业分股”的山场堆集,进一步降低了客籍军户的军役承担。但到了正德、嘉靖年间,军匠开户逐步成为趋向,徽州军户家族分户运营山林也成为趋向,山场堆集愈加敏捷,山林规模更为复杂(第439页)。相较之下,平易近户家族如石溪康氏家族正在明初曾经起头山场堆集,正在成化、弘治和嘉靖期间继续购买山场(第218页)。从赋役轨制角度来看,客籍军户分户的次要目标即是均平里甲人户的丁粮规模,而正在健康的阐发中,分户反而更有益于军户家族的山产堆集。两个成长径有什么联系关系?健康没有继续展开会商。若是能借帮黄册阐发军户和平易近户的山场堆集之差别,大概能够正在轨制变化和处所社会之间摸索新的话题。
通过持久的山林运营,徽州平易近间构成了必然的山场运营法则、特色和特地用语。健康以木材蓄养和买卖为核心,用丰硕的文书史料系统梳理了山林运营的根基环节,并阐释了若干次要用语。
山林办理还有赖于收集契约构成的誊契簿、山场清册等。这类地盘册籍若何正在平易近间社会构成,相关的文字记实较为稀见。嘉靖二十八年(1549),奇峰郑氏家族的郑良椿等兄弟,认为各房别离保留先祖留存下来的祭祀、军庄地步山场契约文书过于狼藉,要求各房将契约文书全数汇集于祠并同一抄写(第372页);此后的嘉靖三十五年,奇峰郑佐、郑任兄弟虽已分家,但特地雇请一位“书人”将各山场的买卖契约(包罗上手契)一并誊抄一式二份,各自保留,即《嘉靖郑氏置产簿》,每份契约录文后面均有批注,申明该契实物由何人保留(第415页)。这两例可谓徽州家族誊契簿构成的主要。而祁门三四都黄、胡、凌三姓配合购买山场,也立簿三本,各自保留一本。簿上钞缮先前买卖的相关契约,做为该山场产权的主要;亦将各自股份划分环境收录此中,做为日后砍砍木材、好处划分的根据。由此,这一簿册成为了三姓配合办理的文本(第145-146页)。祁门龙源汪氏正在嘉靖四十二年清理山场产权和鸿沟时,提出一个处置准绳:承继自先人的山场,颠末从头分派后,确定新的四至消息,以标单为准;购自异姓外的山场,则立有“清簿”,次要记实买卖契约和保簿之上的字号、四至(第137-139页)。这进一步申明处所家族内部还可能因应地盘来历复杂而构成分歧的办理册籍。